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王煜尘:挑战冰雪“极”限

2023-04-24 19:41:00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在南极工作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回来了。


(资料图)

4月13日,太原理工大学2019级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煜尘回到暌违500余天的家乡——山西太原。学校师生在车站拉横幅迎接他——欢迎“最美大学生”凯旋。

2021年11月启程,2023年4月回家。在南极,王煜尘见过一直低悬的太阳,也见过始终不散的夜色;见过浮冰、风浪,也见过极光;见过最绚烂,也见过最寂寥。

“参与南极考察,实现科技工作者的价值”

王煜尘参加了第36次、38次和39次南极科考。他研发“填补空白”的极区专用装备5套,成功实现我国泰山站磁层与电离层耦合观测系统中遥测遥控系统的布设与调试;由他改进的自供能图像采集设备在地球另一端北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北极高纬度浮冰区光学监测设备的最长自主观测纪录。

王煜尘来自太原理工大学极地监测技术研究团队。该团队在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窦银科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自动监测装备,先后有多人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

在极地,书写的也是一种传承。

2015年,还在读本科的王煜尘听到团队师兄关于南极科考的宣讲,被深深触动了。

“这是一个能实现的目标,一个可以触碰到的东西。”那时,王煜尘已经想好了将来要做科研。

“参与南极考察,对国家有意义,也能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他说。

想去,就要做好准备。如愿进入团队后,王煜尘坚持每天进行长跑训练,调整身体状态。

2019年,刚刚保送博士的王煜尘入选“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内陆队”;2021年11月,王煜尘再次入选单次任务长达540天的“中国第38次南极越冬考察队”。

第36次南极科考,王煜尘在南极内陆冰盖开展雷达数据采集、测试,做高空空间物理观测系统的布置、搭建和使用;第38次南极科考,王煜尘承担空间物理观测、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业务化观测以及南极陆地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地理信息采集等多个科研项目,同时在中山站附近对极区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与发展潜力开展评估。之后,王煜尘直接转到第39次南极科考队,此次他的角色是电子工程师,负责航空雷达、航空重力仪、航空相机等设备质量管理和维修。

“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总能解决”

500多天很长。王煜尘有过想家时的孤寂难熬,也有过收到论文拒信时的沮丧不甘,当然,还有过生日时看到科考大家庭变魔术般拿出小礼物时的感动和温暖。

500多天,又似乎很短。如今已经沐浴在太原的春光里,回首往昔,王煜尘又觉得乘着雪龙号出发仿佛就在昨天。

一切历历在目。

“观测了很多数据,保障了不少国家重点任务,也做了科研工作,那段日子我过得很饱满、充实。”王煜尘回忆道。

在南极时,他每天的一大任务是巡检布放在观测栋的各项设备。非极夜期间,早上7点半起床,9点开始去野外巡视。

南极的雪很厚,最深的时候能到胸口,好在松软。在这种雪地里行走,仿佛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往前蹚。巡视一圈下来,路程约三公里,若遇到大雪天气,王煜尘要走四五个小时。

如今,王煜尘已经算是个“老手”了。回想第一次去南极,因种种原因,有段时间这位“新兵”要一人承担两个人的任务,又必须在某个节点前完成设备调试的工作。

通宵工作加上高原反应,生理上扛不住,王煜尘血压一度飙升到170。好在,后来与国内工作人员不断沟通,设计各种方案,他最终完成了任务。

在极地做科研,王煜尘的最大感触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南极,缺人、缺资源,它提升了人对困难的忍受阈值。

“虽然很难,但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总能解决。如果在国内,有团队、有后盾,又有什么解决不了呢?”王煜尘说,“解决困难是一个思路、一种心理状态,自己不要先被吓退了。”

标签:

相关文章

[ 相关新闻 ]